水稻田的高效之路怎么走?

发布时间:2013-10-23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农民收获稻花鱼。 丁李青摄
  10月20日,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梯田稻子已经收割,稻秆捆扎在一起堆在田里。
  不经意间走进一间古宅子,村民袁振华正将谷子倒入箩筐。“今年的收购价50公斤才一百零几块钱,1亩地按400公斤算,去掉成本四五百块钱,如果再算上人工的话,只能说是保本而已。”
  “田里除了种稻没种些别的?”记者问道。
  “之前种了烟叶,不过今年效益一般。”
  记者在武夷山市采访发现,种稻效益低是普遍现象。为了粮食安全,稻子必须种,但是,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提高稻田的收益呢?
  
养稻花鱼,一份工两份利
  上千亩梯田在崇山峻岭间连绵,成熟的稻花鱼在田里活蹦乱跳,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一动一静,相融成了一道最美的乡村景致。
  在武夷山市吴屯乡,有许多被当地农民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梯田,因海拔高、地势落差大,不要说农业机械化,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不过当地农民化劣势为优势,闯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农业的致富路,实现了稻鱼共生互利,保护了生态资源,生产出的稻谷和鲜鲤鱼还创造出不少利润。如今原先谁都不爱的碎田块,成了养稻花鱼的抢手田。
  稻花鱼,其实就是养在稻田里的鲤鱼。
  在吴屯乡毗邻的后源、后乾、倪坜、麻坜、岭根五个高山村,每年稻花鱼鲜鱼量有35万公斤,产值可达2100万元。
  “每年清明前后,将鲤鱼苗放养到稻田里,也不大需要人工,小虫、稻花就把这些鱼儿喂养得肥肥的。”后源村村民祝永春说。祝永春今年种了10亩地,全部养起了稻花鱼,收成近500公斤,按平均每公斤60元算,10亩稻田可增收约3万元。
  如今,吴屯乡的山民们成立了稻花鱼专业合作社,稻田养鱼模式已辐射周边3个乡镇19个高山村,总面积达2万亩,“武夷牌”鲤鱼干供不应求。
  稻花鱼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山垄田抛荒问题。“这几年,农民养殖稻花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因为季节性太强,经济效益还不够明显。为此我们已与吴屯乡政府形成共识,打造吴屯稻花鱼产业园。”武夷山市农业局局长王袁生说。
  吴屯乡党委副书记周水文国庆期间刚刚带着部分村干部去浙江锦宁县考察当地的稻花鱼养殖。“当地采取坑沟式养殖,在每丘田的周边挖深沟,这样既能多养鱼,也能避免鱼被白鹭偷食。”
  在吴屯乡的稻花鱼产业园设想中,还包括设有200亩以上的稻花鱼良种繁育基地、千亩以上的优质高产示范区、面积达两三百亩的鱼干加工园区,还有供游客观赏、体验、休闲的庄园区,以及产品包装区、配送区、展示中心……
  
种瓜种芋,一丘田收两季
  19日,记者来到岚谷乡上江陈自然村时,裴忠道正在稻田里看着收割机收割水稻。
  地处高山区,村里的田只能种单季稻,水稻亩产和收入都比较低,裴忠道却有他的生意经。
  “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种西瓜品质非常好。西瓜是4月份开始种,7月份收成,与水稻正好错开时间。而且种西瓜施有机肥,之后种水稻产量也会提高。”裴忠道解释道。
  裴忠道种西瓜已有20多年的经验。今年他种了10亩瓜,一亩收成3000公斤,可收入3万元。
  2008年村里成立了大王西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夷岚”西瓜品牌。“岚谷乡的西瓜不愁卖,每次进城,不一会就卖光了。”裴忠道说。
  “整个岚谷乡有五六百亩西瓜地,我们也打算引导村民扩大种植面积,继续打响西瓜品牌。”岚谷乡党委书记吴晓平表示。
  岚谷乡引导村民种西瓜,洋庄乡则引导村民种早芋。
  19日,见到盛荣福时,他正和内蒙古一家农业企业联系看地设厂事宜。“这家企业准备在这里设立4000亩的标准化芋子种植基地。”
  “洋庄的早芋是黄色圆形的,只有本地能种出来,品质也更好。”盛荣福对自家的产品颇为自信。盛荣福是洋庄乡绿源西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合作社2005年成立,当初只有几十亩芋子地,随着种芋子效益渐好,如今全乡有1700多亩早芋地。”
  东村村村民林清顺种了五六十亩早芋,算是种植大户了。“今年早芋收成好,卖的价格也好,明年还要继续种。”
  由于洋庄早芋品质好,早在今年7月初,就有大量武汉、南昌、赣州等地的常年往来客商来电咨询早芋收购事宜。今年早芋订购价基本在4元/公斤以上,零售价达每公斤7元左右。相比往年,早芋订购价基本实现翻一番。
  “早芋每亩平均可产1吨,除去成本,每亩可以有3000元的收入。而且早芋是每年正月下种,7月收成,收完后可以再种一季稻。”盛荣福说,“预计明年早芋还会更贵,因为今年留下的种子比较少。要知道早芋吃的就是种子,卖得多意味着留存的种子少,明年种植面积可能就没这么多了。”
提高种稻效益尚待破题
  近来在采访现代农业过程中,常可见到大棚种植蔬菜花卉、打造观光农业、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举措,效益极为明显。
  不过,关于提高种稻效益的举措,却很少见。本次采访中仅听吴屯乡副书记周水文说打算鼓励农民种高价品种的水稻,每公斤价格可以达到15元左右,而且由专门的公司全部收购。
  显然高价水稻不是家家户户能常吃的,这样的增收渠道不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而其他的举措,无论是养稻花鱼还是种瓜种芋,大约每亩的增收都是在3000元左右,相比较大棚蔬菜动辄万元的增收幅度,吸引力还是不够。
  市场经济下,什么能赚钱农民自然会种什么。水稻效益最低,稻田面临抛荒的可能性也就最大,这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是隐忧,怎么办?
  提高价格?稻子是老百姓的主食,价格太高不合适。
  提高产量?杂交水稻和精耕细作已经让水稻大幅增产,再增加潜力也有限。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大规模种植水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统一收割,降低各种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可以提高水稻之外其他产品的附加值。如这几年随着稻花鱼品牌的日渐响亮,稻花鱼价格也从每公斤50元左右升到了70元;早芋价格的上涨也是品牌塑造的结果。
  其他呢,还有没什么途径?
  无论如何,粮食是国之根本,尽早破题水稻田高效之路,既重要、又迫切。(刘辉)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