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合力,宁德推开文化造福百姓之门

发布时间:2012-12-18 00:00:00来源:民生资讯








  从欢快的“竹响飞歌”到眩目的“凤冠银光”,从正月初五开正福到腊月年末圆满福,14日晚,大型畲族节俗歌舞《祥瑞畲乡》首次献演,人们在高度浓缩的时空里,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多彩的畲乡之风。
  当晚,只有350个座位的宁德市艺术馆剧场,挤了近500名观众。来自河南的李志战坐在第一排,这是他第10次和工友一起到剧场看演出。“来这里的百姓剧场看演出不花钱,还受到热情接待。畲族文化太神奇了,我要让孩子也来看看。”他说。
  这是宁德“文化惠民工程——魅力闽东”的第42场演出。
  近年来,宁德经济发力赶超,文化发展却遭遇尴尬——一边是文化场馆闲置,地方剧种濒危,另一边是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加。
  如何让特色文化造福百姓?宁德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开出了这个课题。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中央和省里关于文化发展的部署要求和当地实际,通过调研、征集民意,决策者给出了解题的第一把钥匙。
  秉持“党委政府搭台,社会各界参与,文艺社团唱戏,百姓群众受益”的理念,宁德通过市场运作,以企业冠名或单位冠名的形式,筹措经费150多万元,从今年3月2日开始,每周五晚上免费为市民举办一场彰显闽东文化的高质量文艺演出。演出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表演的国家级大奖节目为主,辅以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古田县闽剧团、福鼎市越剧团等文艺团体的表演。
  “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键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宁德畲族歌舞团团长雷高平说,“以前,群众难得有机会观赏畲族歌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后,演出常态化,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创作能力和演艺水平,团队活力大大增强。”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出,让群众在享受免费文化大餐、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深地了解当地特色文化。
  然而,仅此还不够。
  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内涵,拓宽外延,撬动文化产业,在让文化富民的同时,更让文化的精神力量发挥更强的功能,凝聚发展的自信。基于这一认识,宁德推开了特色文化造福百姓的又一扇门——推进提升文化富民工程。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舱福船制造技艺……宁德目前拥有14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3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如何让这一宝库给力文化产业发展?当地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实践。
  “岸芷汀兰”茶道会所,建在风景优美的南岸公园,一楼四周全部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展示作品、交流技艺,既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谷风家居”公司自主设计的创意小木屋,一推向市场就受到青睐,今年产值可达近4亿元。董事长刘根辉的案头,有一份蕉城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根据规划,产业园建设面积8万多平方米,还将建设一条长达4.4公里的风情商业街。
  在宁德工艺美术产业园,记者看到,商户正在布置展室迎接开张。管委会副主任陈炜说,这是宁德第一个工艺美术交流平台,因容量有限,现在有数十家前来接洽的客户无法入驻,产业园二期已开始筹划。
  更大的手笔是,引进百亿产业项目,如投资20亿元的工艺博览城、投资12亿元的霞浦国际滩涂影视摄影基地等六大文化重点工程;培育文化旅游市场,首批推介13条魅力精品线路;重点扶持特色文化企业,构建“一县一品”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姗娜说,“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文化是创造力,也是凝聚力。我们正在建设大宁德的新产业、新城市、新交通、新文化、新民生、新环境,打造福建新增长极。在越位赶超的进程中,宁德需要文化的力量,以凝聚发展自信,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任君翔 黄少鹤 王敏霞)

福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