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清凉溪清凉段整治之后,既提高了防洪标准,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成为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陈礼信 摄
清凉溪整治,“整”出花红柳绿
“你看,整治之后,清凉溪清凉段河道防洪标准提高了,消除了脏乱差,防洪堤还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永泰县城峰镇里岛村村支书邱永平喜不自禁。
清凉溪清凉段位于永泰县城近郊,长约4.78公里,河道常年淤积严重,原有防洪堤设防标准不足5年一遇,洪水灾害频发。“2005年台风‘龙王’来袭,洪水水位离我家一楼只有1.5米高。”在河道边居住了10多年的郑福容心有余悸。
由于没有规范的防洪堤、护岸,人们还随意在此倾倒垃圾,脏乱臭现象凸显。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永泰县从2010年起全面整治清凉溪清凉段,总投资2797万余元,重新设计和建设防洪堤、河道清淤、河岸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等。目前,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拦沙坝建设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整治之后,防洪堤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河岸的建设标准也大大提高,河岸崩塌、水土流失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永泰县水利局局长章智前说。
此外,还铺设了污水管道,并在河岸植树、植草进行绿化美化,吸引了大量居民前来散步休闲。“现在,这里的环境和城里也差不多了,附近楼盘的房价每平方米升值1000到2000元了。”邱永平介绍。
茶园坡改梯,“改”出田肥茶好
站在海拔640米的山头,一眼望去,深冬时节的茶园仍是青翠葱茏。
“去年茶园搞了坡改梯,今年我就不担心茶园被雨水冲刷了。”茶园经营者黄宗成说。
这里是永泰县白云乡凤际村的集体茶场,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面积390亩,年产干绿茶50多吨。近年来,受干旱天气,以及绿茶市场相对式微等因素影响,茶园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粗放管理茶园,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为提高效益,村两委将茶园交给黄宗成承包经营,引进了铁观音等新品种,但水土流失问题一直存在。
2012年,永泰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将这片茶园列入水土保持坡改梯项目,投资92.84万元进行坡改梯,修建碎石路、排水沟、蓄水池等。
“坡改梯,在茶树的内侧挖沟,在外沿筑埂,形成‘前埂后沟’。这样,雨水容易被吸收,减少了水土流失。”黄宗成说。
修建排水沟、蓄水池,涵养了水源,有效减少坡地土壤被冲刷,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茶园的灌溉条件。“即使遭遇干旱,也能保证一定量的供水,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黄宗成说。
看到坡改梯的良好效应,其他村民也行动起来。“我们村种了2300多亩茶园和500多亩油茶。现在,大家都在改变粗放的种植和管理方式,积极进行坡改梯。改完之后,每亩能增加收益数百到上千元。”村支书黄代新说。
【相关链接】
保护先行
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永泰县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预防与治理并行”的思路,在具体推进举措中,要求保护先行,保护、修复、治理并重;保护胜于修复,修复大过治理,治理针对破坏。同时,他们因地制宜,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新农村建设、实施造福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赢取多重良好效应。
【阅读延伸】
百姓心声
永泰县盘谷乡荣阳村村民叶国贤: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乱砍乱伐挺普遍的,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乡里开始封山育林。村里也推广改灶节柴,改建沼气池,鼓励用煤气灶。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
永泰县嵩口镇东坡村村民陈云珍:我种了30亩油茶,以前都是把山坡上的草拔光以后沿着山顶一排排往下种。一下雨土和肥料就被冲走。茶树产量也很低,一亩的收成不会超过50公斤。去年,镇里推广坡改梯形种植法,我试着改造了10亩茶林,亩产增加到100多公斤。后来,我把30亩油茶林全部进行改造,预计能收成600担鲜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村民兰春明:我们村里的一都溪河段,以前没有砌护坡,一下大雨,河岸就会崩塌,岸边山上的水土流失也很厉害。我们种的枇杷和柑橘减量减产,品质也不好。去年,县里对这段河道进行治理,砌了护坡,建了拦沙坝,基本遏制了水土流失,还涵养了水源,增加了土壤肥力。去年我们村的柑橘品质和产量都不错。(段金柱 卢余清 董扬洁 陈礼信 摄)